|
【专访】巢尚会设计师专访丨端木正昇:回归自然,探讨“有机设计” |
【zf】2018-1-10发表: 巢尚会设计师专访丨端木正昇:回归自然,探讨“有机设计” “能够以最佳方式去诠释使用者生活习惯,提高生活品质的空间才是好的设计最后需要达到的目的。空间的生命在于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顺其自然的同时能够得到改善和突破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巢尚会设计师专访丨端木正昇:回归自然,探讨“有机设计”“能够以最佳方式去诠释使用者生活习惯,提高生活品质的空间才是好的设计最后需要达到的目的。空间的生命在于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顺其自然的同时能够得到改善和突破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那做为设计师我,在追求合理空间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最希望能够做到是道法自然。” —— 端木正昇 人总是试图在繁琐而机械的城市生活中寻找回归自然的情趣,建筑大师赖特提出了“有机建筑”的概念—— 优秀的建筑不应当是一个死板的工艺品,而应当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的、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成物”。这种革命式的理念被引用到了室内外空间设计中。 上海品社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部经理 端木正昇 回归自然是“有机设计”的主题。生命回归自然是一种亲情的热盼与依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自然相依相靠。对于“有机建筑”的概念,端木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来,“有机”最重要是它所匹配的客户群体在建筑内部能否得到最大的受益。人们对建筑的受益无非是几个方面:方便程度、舒适程度、以及周边环境与建筑的关系,这些都是互相影响的。可以看到所有的供应商包括现在一些房地产商,要求把室内建筑做到人文、结构、适合居住的状态,所以室内设计师对客户的需求就要了解的更深刻。 上海品社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办公室实景 对客户,端木正昇做设计之前都会去仔细研究。包括了解业主平时常居人口的生活习惯,业主的起居时间,平时的兴趣爱好,对个性材质色彩的喜好和敏感度,甚至于从业主的衣着打扮,言行谈吐去寻找他们的喜好。在适合业主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让居住者能够在里面得到最佳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这就是端木正昇做设计时的习惯和他觉得该对业主应该负起的责任。 上海品社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办公室实景 其实每个人对于“家”的理解都不一样,作为从业将近20年的资深设计师,在端木正昇的理解中,“家”不是商业型空间,不会追求刻意的奢华,但也绝对不能很简陋。“家”就是最快捷的生活方式,最合理的、最放松的以及最便于清洁打扫的私人空间,这可能也是大部分人对“家”的需求。 上海品社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办公室实景 介绍到这,也有很多朋友会好奇,端木老师的家会是什么样子? 他给出了最朴素的答案“我的家可能不需要很大,但是一定希望它是自己最喜欢停留的地方,可以陈设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能够用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得到自己精神的最大满足,肉体的最好放松。” 【访谈实录】 q: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您刚刚建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要考虑的问题更多了。您觉得现在的市场环境对于对于公司来说有哪些变化? 端木正昇:十年前,是整个上海家装市场最繁华的阶段,那个时期造就了一批得益者,而这些得益者真正坚持到现在还继续做设计的人并不多,但是你可以看到从2016年至2017年开始,上海80%的新楼盘都是精装修和全装修了。 作品案例——《宝华栎庭》私人别墅 在这种前提下,设计师做好的设计成本越来越高,越做越难,恶性竞争也越来越多。但是可以发现那些恶性竞争的设计师,反而没有后续市场。因为优秀的设计师会付出比常规设计师更多的精力、时间、以及服务,因此他的客户和设计作品都会越来越优质。 作品案例——《宝华栎庭》私人别墅 我从商业型家装平台走出来,现在和合伙人创办品社全宅这个设计装饰事务所,在自己做设计的同时,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怀,也是想传递一种声音:先品而社立,活在当下,坚持做好自己的设计,对自己负责,对客户负责。只是希望客户会对你笑,合作者会与你握手。希望更多设计师抱着自己该有的情怀,不忘初心,把自己眼前的客户服务好的前提下再去追求后期的发展,为中国的新生代设计力量贡献绵薄之力。 作品案例——《宝华栎庭》 私人别墅 q : 您平常生活中有哪些兴趣爱好呢? 端木正昇:现在的爱好也都是与设计有关,喜欢研究新鲜事物。我看到有兴趣的酒店我一定会去体验,有兴趣的建筑一定会去观摩学习,令我有感觉的材料,哪怕再远,甚至于是某个小作坊出来的工艺作品,我也一定会到现场去看、去聊,甚至于问人家这个作品设计的初衷是什么?现在的状态是:工作就是爱好,爱好也是工作。 作品案例——《宝华栎庭》私人别墅 专访zf相关"巢尚会设计师专访丨端木正昇:回归自然,探讨“有机设计”"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对于专访这方面有更多兴趣请多方了解,谢谢对专访zf的支持,对于巢尚会设计师专访丨端木正昇:回归自然,探讨“有机设计”有建议可以及时向我们反馈。 (【zf】更新:2018/1/10 10:17:51)
|